现在已载入史册
作者: 365bet网页版 点击次数: 发布时间: 2025-10-10 09:40
![]()
林纾(1852年11月8日—1924年10月9日),原名群玉、丙辉,美名琴南,小号微露。他在学术界被称为G.闽侯,以及他后来的“离搜”和“建卓翁”。其家名春觉斋、烟云楼。福建闽县(今福州市)人,中国现代文学家、翻译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林纾年轻时家境贫寒。他借书苦读,博学多记,工于诗画。光绪八年(1882年)进士。此后,他多次未能通过朝廷审查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任苍峡精社中学国文教师。其间,他与王寿杭共同翻译了法国作家肖仲马的《茶花女的遗产》,一炮而红。从此,林殊苦苦哀求借助别人的口述翻译了大量的欧美小说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林纾来到北京,在婺城中学任国文教师。其文言文受到桐城派古典作家吴汝纶的充分推崇,声誉日渐扩大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入北京师范大学任经师。 1913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。多年来,他靠翻译、写作和卖画维持生计。 1924年在北京逝世,享年73岁。弟子私谥“真文”。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的奠基人,对中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胡适称赞他是“介绍西方现代文学的第一人”。他的 180 多个翻译预定作品以“林译小说”闻名,其数量仍有争议;诗文 他有深厚的绘画成就,但隐藏于翻译之中。创作丰富,有诗歌《韦鲁诗在场》、《闽中新乐府》等,散文《韦鲁文集》等,文学理论《韩联文研究法》等,小说《北京笔学录》等,演奏《合浦帕雷》等。 、《北斗洞》等绘画作品;他注重教育事业,与友人创办福建第一所新学校“苍峡精舍”(福建工业大学前身),引进西学课程;晚年,他主张古代文学传统,被称为新文化派的“桐城谬论”。政治上,他提倡宪法改革和君主制,倾向保守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