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糖尿病患者:低碳水化合物 vs 生酮:世界流
作者: 365bet体育注册 点击次数: 发布时间: 2025-11-07 09:36
![]()
在追求健康和理想体重的路上,你一定听说过“低碳水化合物饮食”和“生酮饮食”这些名字。它们被称为“减肥工具”,有人说它们可以“逆转糖尿病”。这是真的吗?对于大多数糖爱好者来说,这两种饮食是“好消息”还是“危险”?今天我们就来彻底了解一下它们。 1. 什么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生酮饮食?简单来说,他们是一对“控制碳水化合物的兄弟”,只是严格程度不同。 1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核心理念:活着要减少碳水化合物(主要是米、面、糖等)的摄入,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。实施方法:将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降低至20%-26%(正常饮食约占50%-65%)。这意味着你需要:告别甜点、含糖饮料、精米面。用糙米、藜麦、土豆等优质碳水化合物代替主食,但总量需控制。多吃非淀粉类蔬菜,获取足够的蛋白质(肉、蛋、鱼)和健康脂肪。身体状况:身体主要依靠葡萄糖提供能量,但由于资源减少,会开始燃烧一些脂肪。 2.生酮饮食的主要思想:极度低碳水化合物,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压缩到极致并模拟“饥饿状态”。杀灭方式: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严格限制在5%-10%以下,脂肪比例高达70%-80%。身体状况:由于严重缺乏碳水化合物,体内的糖原会耗尽,阿泰分解脂肪产生“酮体”,作为新的能量来源供给大脑和身体。这种状态称为“营养性酮症”。你可以理解为:把身体从“烧糖的汽油机”变成“烧脂肪的柴油机”。简单比喻:低碳水化合物饮食:就像削减公司的工资(身体),使其成为明星ts 使用部分储蓄(脂肪)。生酮饮食:由于公司直接停止支付工资,迫使其完全依靠储蓄和出售资产(脂肪)来生存。 2. 它们对糖尿病患者的潜在益处和主要风险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这两种饮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们直接作用于疾病的根本原因——碳水化合物代谢。潜在好处:琼脂控糖功效: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少了,吃后血糖自然不会有太大变化,并且可以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的水平。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:减肥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低碳水化合物/生酮饮食可以有效减少内脏脂肪,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更加敏感。可能减少用药:血糖控制良好并在医生指导下,一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减少用药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。 。这是最危险的一点!如果正在服用胰岛素或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(如格列美脲、格列齐特等),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后很容易出现严重低血糖,从而导致昏迷。甚至有生命危险。酮症酸中毒的风险(生酮饮食):对于1型糖尿病或晚期2型糖尿病(胰岛功能极差)的患者来说,身体无法利用酮体,会导致酮体在血液中积聚,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。这是一种急性并发症,必须住院抢救。 “营养性酮症”和“酮症酸中毒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糖尿病患者在自我测试时很容易越线。第一阶段可能会出现“低碳水化合物流感”等困扰:头痛、疲劳、烦躁、便秘等,身体需要时间适应。营养不均衡和长期健康风险:Th严格限制饮食会导致膳食纤维、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。长期高脂肪饮食也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未知的影响。 3、专家建议:糖尿病人可以尝试吗?答案是:可以慎重考虑,但不能盲目跟风。根据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1年版)》,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(3个月内)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,有助于改善血糖和控制体重。但指南也强调,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,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。糖尿病患者黄金行动指南:咨询是首要要求:在开始任何饮食改变之前,您应该咨询您的内分泌科医生和临床营养师。他们会检查您的病情、药物、肝脏和肾脏功能来确定您是否适合。从“轻度低碳水化合物”开始,远离“极端生酮”:对于大多数糖爱好者来说,更安全的选择是“轻度低碳水化合物饮食”。示例:将每顿饭的白米饭量从一碗减少到半碗。使用杂粮米代替白米。戒掉所有含糖饮料和甜点。多吃绿叶蔬菜和优质蛋白质。这种渐进式的改变,既能收获控糖的好处,又能降低风险。密切监测和调整:血糖:增加餐后、睡前血糖监测频率,谨防低血糖。血酮/尿酮:如果尝试更严格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,请在医生的指导下监测酮水平。立即与您的医生交谈,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您的用药计划。注意食品质量:低碳水化合物不仅仅是吃肉。选择: 好脂肪:鳄梨、橄榄油、坚果油ts,深海鱼。优质蛋白质:鱼、鸡肉、鸡蛋、大豆。非淀粉类蔬菜有很多:菠菜、西兰花、黄瓜、西红柿等。 要点总结: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为2型糖尿病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,其控糖和减肥确实值得关注。然而,它们并不一定是可以购买、可以随意使用的“万能钥匙”。对于糖尿病患者,尤其是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,它们更像是一把“双刃剑”。如果使用得当,病情可以得到改善;如果使用不当,可能会伤害自己。主要原则始终是:个体化、医疗监督、循序渐进。在专业指导下,找到最适合自己并可以长期遵循的健康饮食路径,是战胜糖尿病的基础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